韵兰与冬青艺术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盛大开幕

日期:2021-03-29 15:11 来源:中国艺术网

主页 > 资讯 >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3月27日,“韵兰与冬青艺术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支持下,由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中国女画家协会、艺术百年共同主办,《中国美术报》社协办,北京稻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共同承办,展出何韵兰与徐冬青两位艺术家的130余幅作品。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两场艺术沙龙,与艺术爱好者分享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与艺术人生。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原文化参赞杨川颖,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杨晓阳等嘉宾先后致辞,参展艺术家何韵兰、徐冬青致答谢词。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主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致辞

卢禹舜表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体现出了大自然般的博大与宽容,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色所要体现出来的精神理念。与此同时,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也都体现出了强烈的艺术创新意识,在尊重传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基础上,始终探寻着艺术突破的可能性,每一件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精神情怀。当然这与她们两位,尤其是何韵兰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积极参与社会美育、儿童美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很大关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她们为整个民族精神文化水平与审美水平的提升所做出的积极力。”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辞

艺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画发展的基本逻辑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史,没有中国当代美术的今天。张晓凌在致辞中开宗明义地表示。“我和两位艺术家都有很深的友谊,正因为这种熟悉,所以对她们两位的艺术也有较深的理解。如果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来看,我觉得何老师是最早进入水墨探索的艺术家之一,甚至说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很多成名的新水墨艺术家,彼时还没有开始探索。何老师最让我敬佩的就是这始终饱满着的艺术创新动力,而且她从来不入哪个流派,她就是一个人独行在艺术不断创新的路上。很多人的艺术创作都有一个来自于哲学层面的顶层设计,但是她们的艺术创作都是出于本性、本心、本真,这样的创作会让画面产生一种直击心灵的能量,尽管我们说何老师的画更博大、更厚重,冬青的画更澄澈、更透明,但都具有贯通灵魂的能力。所以这个展览也为我们指出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即我们的艺术创作是为了什么?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之外,我还想有一条和现实世界并不完全重合的通往理想世界的道路可供选择,她们两位艺术家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创作维度与方向。”

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致辞

“何韵兰老师是我特别尊敬的老师,也是我们女画家当中的‘大姐大’,不仅是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的创始人、第一届的会长,同时又是我们中国女画家协会的创始人,现在还是我们协会的顾问。何老师格局特别大,对于少儿美育、环保等一系列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社会公益事业总是非常关注,这点我想大家从她的画面中也能感受到。她画面的构图、立意和意象的表达,都展现出她对美好生活和境界的追求与愿景,真的是画如其人。冬青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位青年画家,在我的心目当中她是一个水做的女人,不仅智慧,而且非常善良。因为冬青年纪较轻,所以她的画面中呈现出更多对西方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非常强烈地展现出她平日的诗情画意和情怀,无疑是我们女画家当中一个非常出色的模范生。”孔紫在致辞中说道。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原文化参赞杨川颖致辞

杨川颖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中国风格美术精品展”之后,又因为文化和旅游部的艺术交流项目和徐冬青在阿根廷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像徐老师他们这一代中青年艺术家,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们不仅有着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力,同时对西方绘画也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所以最后呈现出的作品非常兼收并蓄,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又能充分向外国人展现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心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也非常希望未来能够为更多的艺术家走出去和世界进行交流提供帮助和支持,加深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致辞

何韵兰和徐冬青这两位女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传统花鸟画,或者说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眼界、视角,她们在更博大的一个范围内,描写着她们眼中所看到的东西。两位艺术家虽然年龄相差35岁,但是她们的作品都从对日常世界的观察中实现了超越,把自身的目光投射到了更宽广的自然界中,把属于个体的悲欢离合等情绪隐身在作品之后,更多展现出艺术的能量与阳光,这也是一种属于女性的伟大。乔宜男深情地说:“她们所描绘的内容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甚而习以为常之物,但是在她们的作品中,每一朵花、每一只鸟,甚至每一颗沙粒,每一块岩石都那么美丽、那么动人,超出了我们平常的想象与认知。何韵兰老师的作品,展现出一种亿万年时空沉淀的思想意识、生命境界,冬青的作品就像她人一样,表现出对时空流逝的强烈共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杨晓阳致辞

“两位艺术家通过她们心灵的过滤,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杨晓阳在致辞中谈道,“两位女画家的展览我都多次参观过,因此也非常熟悉,在我的理解中,何韵兰老师的作品,就像是‘卫星云图’,从卫星上看这个地球它是一个抽象的世界,一团云雾、一个波浪、一块气流,是模糊的。因为何老师人生经历的丰富和广博,这让她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视点上去理解整个世界,这从何老师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也能感受到。冬青的作品就像是‘显微镜’,把我们很多忽视的小花小草放大到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一草一木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承载了很多来自远古、本真的情怀。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都展现了两位女性艺术家博大的自然观,以及一种对世间万物的爱与情感。”

艺术家何韵兰致辞

何韵兰在答谢词中表示:“这么一个小小的展厅,因为大家的到来显得容量非常大,非常感谢大家。为什么我们两个人在这里做这样一个展览,因为我觉得在我们合作的过程中,切实意识到无论年龄大小,都希望将自己内心深处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特别希望大家透过我近年来的作品,对我想要表达的生命状态与创作状态的那种交缠、矛盾、冲突与融合,能够有所理解。另一方面,尽管积极投身的社会公益事业占用了我很多艺术创作的时间,但是反过来给予了我特别多的创作热情与灵感,我觉得这种激情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讲是非常需要的,我真切地希望能够在我有生之年还能够做更多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冬青她比我年轻很多,她的生命状态相对简洁、简练、简约,但毫不影响她通过自己的笔触展现对整个世界的温情,真的就是‘一花一世界’。”

艺术家徐冬青致辞

“首先感谢何韵兰老师,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展览。因为我们俩的名字里都有颜色,绘画艺术就在我们的生命里,于是就有了‘韵兰与冬青艺术展’的名字。在筹办展览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有很多默契,虽然我们的绘画方式、表现方式不同,但感觉好像内在有一种相通。她生命的活力、巨大的包容性,还有她开朗而坚定的意志,非常触动和感染我,让我受益匪浅。这个展览汇集了我从2016年到2020年的部分作品,主要画的是我身边的事物,有去阿根廷艺术交流时的作品,还有疫情期间在西双版纳画在小板子上的作品,它们组成了《闪耀的此刻》。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几年我的心渐渐打开的过程。美是我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能在这次展览中感受到美的喜悦和满满的爱,给予更多的人以力量。最后,还要感谢在座所有嘉宾与工作人员对展览所付出的努力。”徐冬青在答谢词中说到。”徐冬青在答谢词中说到。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主持开幕式并讲话

“首先,她们的画介入的角度不同,但传达的都是纯情纯净,美好诗性的感觉。其次,她们都极具创新意识和个性化,她们两个人的画中没有传统中国画的老套路,这是当代中国画创作中最需要提倡的,也是她们的创作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学术启示。”作为展览开幕式主持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最后总结到。

嘉宾合影

她们是生命的觉者,在悠悠万古、绵绵生命的时空秘境里,领悟了“穿透”万象背后的“道”。这是一个无限绵延的温情世界,是一个美好的生命精神的乐园。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艺术百年主编、此次展览出品人姚瑶

开幕式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刘勃舒:韵兰将这份源自人性的大爱转化为富于激情的创作语言:毁灭与再生、沧桑与傲岸、质实与空灵,都被她浓缩进充满意象感的画面中。在80多岁的年纪,她仍然沉浸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之中,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为她感到高兴。

刘勃舒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闫平:何老师的画无论是从哲学还是文学的角度看上去,都是那样的大气魄、大对比、大生死、大碰撞;冬青的画特别的温暖,让我感觉到新一代的艺术家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东方到西方的这种学习、这种跨越,都体现出了一种理性和感性、东西方的交融。

闫平

《美术》杂志前主编王仲:何先生的阅历让她对人生、对世界,包括对宇宙的看法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所以她就不太被细节所纠缠,她的眼光更宏观一点;冬青的画让人觉得幸福洋溢,很美好。从画面效果来看,这两位画家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对生活充满了一种热爱,对生命充满了一种礼赞,表达了画家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王仲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美术研究所原研究员、理论家陶咏白:她们,35年的年龄差,虽同为水墨彩墨画,一个是不拘笔墨泼洒出大象无形的抽象画,一个是工笔兼写意“尽精微、致广大”的工笔画;一个是宏观的视角仰望星空,一个是微观的视角俯瞰大地,为探寻生命的本源和生命的终极价值走在一起。她们以博爱之心和与大自然神交中领悟大自然万物皆是宇宙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万物同乎天命,同乎温情,同汇入宇宙大化之中。

陶咏白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纪连彬:这个展览非常有意思,展出的不单单是两个非常优秀的画家的作品,更是她们以一种新的面貌来传达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何韵兰比较注重于抽象和意象的结合,她的画里还有一种生命意识以及对自然的关怀。徐冬青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她的视野涵盖了人和自然的各种关系,她在绘画语言和样式上也呈现了新的面貌。

纪连彬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何老师对儿童美育非常关注,从小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一次拿出的作品我们都非常震惊,这么大年龄有这么好的作品,我们觉得真的不容易。冬青充满了童趣,我觉得和何老师作品真是天作之合。

赵卫(中)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她们都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何韵兰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宇宙观,是一个女性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更多的关注宇宙当中那种神秘的想象,在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很多梦幻般的、不确定的具有灵魂飘游的美学追求。徐冬青的作品是比较精微地去关注生命的一瞬,在微观的世界里去注入她对生活的热爱。她们的作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碰撞,我觉得正好涵盖了女性内心世界对宇宙、对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理解,是她们的世界观在美术作品中的呈现。

何加林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这场展览围绕两位非常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展开。何韵兰老师极具现代性的艺术语言中洋溢着青春的力量,徐冬青老师丰富的艺术色彩背后凝结着她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场精致、细腻、别有韵味的展览,也都是两位老师亲力亲为的结果,非常感谢她们为《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所做的努力。

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这个展览的组合很特别——一对忘年交,展览作品也非常精彩。何韵兰是我们很尊敬的前辈,她这次展览的作品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特别出乎意料,非常的漂亮且现代。徐冬青是我的校友同学,她这次展出的作品有她标志性的花卉,别致生动。她的作品富有装饰性,看起来让人很愉悦,特别具有女性艺术家那种梦幻瑰丽的表达,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有她独到的地方。

董雷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何韵兰和徐冬青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注重强调天地宇宙的精神和人的生命体验。何韵兰老师的艺术语言结合了抽象水墨、水彩和版画的技巧,她所探讨的是天地、宇宙、宗教的宏大课题,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浑厚和苍莽、崇高是最常见的意境。从她的绘画可以看到精神场域的博大,同时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深邃感。冬青一直以花卉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充满温婉的气质,这在这次展览中多有体现,另有一些作品是在阿根廷创作的,我是见证者。她的这类作品体现了在陌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因为文化冲撞所产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并对人类原始精神的神秘、粗犷、雄浑作了个人化的阐释。总而言之,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代表了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面貌。

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邢少臣:我觉得两位女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生命的讴歌,不管是花鸟也好,风景也好,山水也好,都是在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人类。她们对生命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艺术的把握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邢少臣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梁占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清新的展览。两位艺术家的画都很干净,也很有品位。我觉得从她们的作品你能感觉到她们是在很用心地画画,她们的内心和对生活的体验与她们的情感紧密相连。我觉得女画家可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视角更接近她们内心隐秘处的那根神经,在这个时代能够做到干净纯粹,且带有一种诗意的柔情和浪漫,是很难得的。

梁占岩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张立柱:何老师作为高龄的老艺术家,拥有年轻的心态,对艺术的那种不惧、开拓的精神是很值得朋友们学习的。冬青的作品很有新意,她加进了很多小写意的东西,体现出一种开放、打破中西界限的精神。

张立柱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林容生:这两位艺术家是两代人,从她们的作品中能看到不同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和观察体验。我很惊讶何韵兰在这样的年纪,能够创作出这样充满活力、想象的作品,她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于具体的微观表达了,而是完全呈现出一种宏观的景象,这出于她内心对整个世界的一种理解。徐冬青这次展出的作品和她以往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画是一些比较具体的生活场景,但这一批画我觉得是她内心的一种呈现,从一种客观图解走向了自我表达,虽然她描绘的是一花一水,但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客观描写了,是通过绘画语言和色彩来表现她对生活的理解。

林容生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李晓军:何韵兰的作品是一种发现、挖掘自然物象的表达,在自然之中提炼出生命的一种感受,阐释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受。徐冬青的作品是一种细腻的情怀,从小花、小草、小虫子中挖掘出生命的能量。我觉得虽然描绘的对象小,但对生命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两位女画家既在绘画中表达了一种浪漫情怀,又都发自内心的歌颂了对生命的感受。

李晓军

现场

PICTURE

展厅掠影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中国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中国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E_mail:1447260813@qq.com

©2005-2020 art-cn.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