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转译——中国人民大学 毕业艺术展|特辑 韦子柔

日期:2024-07-10 12:34 来源:中国艺术网

主页 > 资讯 >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40708/5c0881c43612b3b2d2a523e0c111cb3d.png

 

前期准备

 

该设计旨在探究诗歌的转译(Transmediation)。诗歌的载体是文字,这种载体很好地与诗歌的精湛与抽象相得益彰,然而,无论是后现代艺术(Postmodern Art)的沉浸体验式革命,还是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的多样认知启示,亦或是诗歌作者的个人喜好,都对这一载体的统治性地位提出了质疑,并最终指向了一种新的可能——视觉化装置(Installation Art)。

 

简介:诗歌,总是躺在文本里,我们用眼睛去阅读,有时,它欲求生发到另一种形式的表达里,去给出更多样的体验,比如艺术装置。本设计以作者的一首原创诗歌为母题,进行转译。作者让“作者死亡”,迎接每一个现代性的个体去动手挖掘,属于自己的诗。

 

转译

 

转译是指将信息从一种媒体形式转换或转化为另一种媒体形式的过程。这一概念通常用于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表达或重新诠释某一主题,从而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例如,学生在阅读一本书后,可能会创作一件艺术品、写一首诗或制作一段视频,以反映他们对书中主题或人物的理解。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跨媒体也可以指故事、想法或内容如何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扩展,如书籍、电影、视频游戏和社交媒体。这种方法允许创作者通过多种渠道探索叙事或创意的不同方面,以各种方式吸引受众,丰富整体的故事体验。

 

后现代艺术与装置

 

后现代艺术是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期的艺术运动,它反映了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艺术强调对传统艺术规范和价值观的挑战,拒绝简单的单一解释和表达方式,而是追求复杂、多元、混合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最早由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1967年的一篇同名文章中提出。这一概念挑战了传统文学理论中对作者权威的看法,主张作品的意义应由读者的解读来决定,而不应受限于作者本人的意图或背景。

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形式,而是通过在展览空间中创造三维环境,利用光影、声音、材料等多种元素来营造全身参与和互动的艺术体验。装置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深厚的概念性和观念性。

 

神经多样性

 

神经多样性这一概念承认并尊重个体在思考、学习和处理信息方面的神经差异。它挑战了大脑功能存在 "正常 "或 "典型 "方式的观点,主张接受神经系统的差异,将其视为人类多样性的自然和宝贵组成部分。神经多样性倡导理解和接受神经系统差异,挑战污名化,并营造一种环境,让所有人,无论其神经系统构成如何,都能做出贡献并取得成功。

 

资料收集

 

诗歌视觉化

目前诗歌的视觉化主要以绘画作品为主,极少量为版面设计作品,装置艺术则是全新的领域,下图为版面设计案例。

 

来源:朱赢椿《设计诗》

 

艺术装置

主要参考强调叙事性的作品,下图以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Jüdisches Museum Berlin)为例

来源:作者自摄于柏林犹太博物馆

 

 

灵感来源

选取了一首个人原创诗歌作为蓝本,这首诗简单有趣、情感朴实、适合大众阅读。

 

《送给爷爷》——诙诞蘑菇

如果城市会哭

是从发光的小方块流出

还是在涌向立交桥后迷路

 

高空的风能消化它的怨语

诸如一切是怎样无趣

一切又怎样继续

 

也许也会甩开牛仔裤

枕着安眠的音符

读读那些诗人的俘虏

 

也许也有深不见底的双目

印着大片的灰土

和珍贵的花束

 

可惜它无人守护

不曾被问要上哪去

也永远不会成为幸运的蘑菇

 

创作过程

这首诗由五个小节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且意象有别,因此考虑分成5个小部分进行设计。

在作品的草创阶段,作者较少考虑场地限制问题,因此做了许多大体量的模型,见下图,但最终因为诸多现实因素否决掉了

 

来源:作者自制

 

最终创作思路,第一小节表现夜晚,城市里一栋一栋高楼的窗户亮起了灯,立交桥上车来车往,当视野模糊的时候,好像眼泪也随着一道道光,在城市里没有方向的流淌。因此作品的高度设置为1.8m,且面积为所有作品中最大的,使其成为观者的视觉第一注意目标,首先看到具象的城市,之后以流态引导其目光往下,直到发现地上汇聚的“一滩纸团”,并以标语“打开纸团”吸引观者打开纸张,读取经过排版设计过的诗句。

来源:作者自制

 

第二小节场景是站在高楼,虽然眼前是车水马龙,耳边却听不到它们具体的声音,只有风在呼啸,好像那些冗杂的无脑循环的没有意义的躁声,都被消化掉了,但,它们又仍在继续运动着,不曾为任何人停下。作品以悬挂在“城市”上空的“发光小方块”组成,用光线引发观者挖掘立方体上的诗句。

来源:作者自制

 

第三节我把城市拟人化,想象它会像疲惫的人们那样在睡前着急卸下束缚,沉浸到他们享受的世界里,或者是音乐,或者是诗歌,获得某种慰藉和逃离。作品悬挂的圆盘上是诗句内容,其底下是一个能镜像倒印圆盘的自转台,自转台以极慢的速度不停旋转,台子上放了一张小床,模仿人将睡未睡、平静眩晕、无脑重复的状态。

来源:作者自制

 

第四节依然是城市的拟人化,猜测它会不会也有复杂的人格,有许多烦恼,但也夹杂一些闪烁的馈礼。作品以眼睛、花束、灰色为意象。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708/0ed5b162b1682cb7b78932e37825413c.png

来源:作者自制

 

第五节,我想无论如何拟人,城市终究是无意识的,它不会感知到与他人的交互,不会有情绪,也不会像我一样幸运,被许多人偏爱。作品模拟长辈用便利贴在冰箱上给孩子留言,叮嘱其生活事宜,诗句藏在纸条上。

来源:作者自制

 

成果展示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708/e08c7f9465bc9d6a702343c39ba6fecd.png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40708/fc6df894a1bc0283ef84c30d7742f410.png

 

 

来源:作者自制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40708/a91bdbe737e0755c7848a8d435e22f25.PNG

 

展览策划:张啸

学术主持:耿丘民|彭龄

展览顾问:吴恬娇

展览监制:郭恺

海报设计:杭州·子非鱼设计工作室

主办单位:上海·非圉艺术空间 金石艺术中心 北京·新思想兿术企划室

 

支持单位:金石艺术中心·书画艺术研讨组 威格纳画廊  杭州·笑龄苑文化兿术中心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中国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中国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E_mail:1447260813@qq.com

©2005-2020 art-cn.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